传统文化成时尚先锋 国学在年轻人中着陆

发布时间:2007-2-13 15:21:00 |

2007年1月13日,星期六,北京孔庙,三九隆冬里难得的一个暖和天气。
  这天下午,国学启蒙馆的孩子们上了三节课:经典诵读、古诗新唱和儿童经络操。
  “清太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至宣统,乃大同,十二世,清祚终。”复习完以前所学《三字经》部分,韩国英老师领着大家齐读新内容,童声琅琅,回荡在古柏殿宇间。30分钟的课上,她给大家讲少年康熙除鳌拜,讲宣统3岁当皇帝,活跃的孩子居然听得津津有味。“老师,我知道,鸦片就是毒品。”这边刚夸完发言的孩子,那边就有孩子提问了:“老师,鸦片是吸的还是吃的呀?”热烈的讨论使下课推迟了好几分钟。
  接下来是古诗新唱,“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授课的是一对老夫妻,张光宇老人弹琴,老伴教唱,旋律优美,歌声悠扬,稚气的合唱,竟颇有几分腾格尔放歌草原的味道。做完少儿经络操之后,孩子们有礼貌地跟老师鞠躬再见。
  从2002年国学启蒙馆成立,四年过去了,这几位老师送走了一批批孩子,寒来暑往,不顾风霜雪雨,不计报酬微薄,近乎义务地坚持,为什么?
  “因为,我想守护孩子这片最后的净土。”音乐协会退休的张老师谈起孩子们,谈起他谱曲的20多首古诗词,眼神中跳跃着年轻。“我小时候还是读了点经的,这么些年证明,彻底否定传统是不对的,我希望能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做个链条,延续点什么。几千年的东西,要是在我们这儿断了,就太可惜了。”
  韩国英从国学馆成立就在这里执教,这位25岁的民俗硕士说:“每当家长告诉我孩子有很大变化的时候,我特别有成就感,每当目送一批孩子毕业,会觉得那是经自己双手撒下去的一片种子。”
  “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数一数咱们一共有哪些朝代?”
  “告诉老师,臂弯处你们手碰到的这个穴位叫什么,还记得吗?”
  响亮的回答,令很多成年人吃惊,毕竟,这都是些三四岁的孩子。这么小的孩子,背这些古文,了解这些东西,会有用吗?
  这些生于70年代的年轻家长们看法似乎相当一致:我们这代人很少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成长过程中往往需要摸索着寻找生命的智慧。今天的孩子们在这样的氛围中,感知古文化的美感,这些传统的养料,会积淀成骨子里的东西,厚实他们的人生。
  孩子们学习的时候,家长也在隔壁教室里听课,传统文化与书法是他们今天的学习内容,亲子共学,其乐融融。每次课后,孩子总爱追问一些古怪的问题,为了相互交流、促进,家长们干脆也参与进来。陪孩子接触古典的过程,也给自己补了很多文化课,用家长自己的话说,是“一起从源头文化中吸取营养”。
  这些家长,远的来自顺义、石景山,每周坚持接送孩子来国学馆,因为他们欣喜于孩子从这里开始的点滴变化:爱闹的孩子变静了,调皮的孩子学乖了,自私的孩子开始懂礼貌了——
  6岁的刘涵钊是被妈妈拽进国学馆的,现在他成了小国学迷,每天回家抱起的书尽是些传统故事、寓言之类的,还成了他小学班里的《三字经》领读员。
  孩子能接受一条带小补丁的裤子了,因为《弟子规》里说“衣贵洁,不贵华”;孩子会跑到划拳的大人桌前朗声背出:年方少,勿饮酒……
  或许,背诵的东西孩子们不能彻底理解,但就在这种感知式的领略中,多少也会浸淫些祖先处世的情怀与生活态度。许多篇章,只是他们机械性的记忆和粗浅的印象,然而,在血液中静静流淌的传统精髓,会不知不觉影响着他们待人接物的态度,会在潜移默化中营养他们一生。
  每届孩子一年修业期满,都会在大成殿前举行汇演。一脸稚气的他们穿着古香古色的唐装,在老师的带领下整齐地诵读《弟子规》《论语》等传统开蒙教材的优秀段落,并伴着轻快活泼的音乐吟唱着《清明》《悯农》等诗句,迈出他们与先人精神连通的第一步。
  700年孔庙,文气氤氲,这处元、明、清三代的教化圣地,牌坊巍巍、古柏森森,驻足其中,时光仿佛一下子潜流到许多年前,斑驳的朱墙黄瓦,庄严的殿宇碑亭,静谧的氛围中,那些稚气的声音点缀其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21世纪的幼苗和悠久的传统,在这一刻和谐地融为一体。在这里,我们又捡起失落百年的祖先记忆,在重温中延续。
  年轻的读经老师韩国英说:“我本科读的外语,可总觉得那只是一门工具而已,只有在咱们的古文化中、在这些散发馨香的文字里,才能找到我生命的归属感。除了周六在这里授课,平日我仍然坚持读《大学》《中庸》。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觉得现在只是在努力地跟孩子们一起做第一步。”国学师长谈国学郭齐勇,武汉大学哲学院院长、教授、博导,湖北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著有《文化学概论》《熊十力思想研究》《中国哲学史》等。
  国学与现代民众的生活
  近十多年来,我常常到我国台湾地区和韩国、日本去出席会议或讲学。总的感受是那些地区或国家的民间社会空间比较大,生活中传统文化、礼俗的传承比我们好。今天,我国大陆地区的民间生活更加多元化了。但我们今天的文明,需要更多借鉴古代的文明。
  我们现在所说的“国学”,当然包括传统文化的各方面,例如包括从古代到近代的蒙童之学、语言、文字、天学、地学、农学、医学、数学与数术方伎等,也包括歌舞、戏剧、书法等。国学中包含有大量的社会、民俗、制度、生活世界的内涵,同时又是中华人文精神之根,是我们民族的终极信念所在,是安身立命之本。“国学”是开放的,包含了历代消化了的外来文化。学习国学更重要的是把握中华人文精神与价值理念,了解中华文化可大可久的所以然,堂堂正正地做一个中国人。
  实际上,国学具有草根性,在我们的老百姓中,包括不识字或文化水平不高的像我的祖父母、父母那样的人,包括“文革”后期我插队落户时周围的农民老乡与我当工人时到两湖、江浙一些工厂培训遇到的工人师傅,绝大多数平民,我的大中小学的老师们,所有这些以不言之教与言教影响其子弟与周围人的精神的东西,主流的价值仍然是友善、仁爱、正直、良心、为人着想,堂堂正正地做人做事。老百姓接受并影响他人的生活哲学,是带有儒家文化密码的蒙学读物与民谚民谣中的仁慈善良,廉洁勤谨,与人为善,德福一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例如《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和《四书》中的一些内容。
  但是,五四以来,作为中国人国民性负面的或所谓丑陋的中国人等等的揭露有些过头,伤害了我们的民族性。尔虞我诈,内斗内耗,出现一些丑恶的现象,我们就会把账算在国民性上,或要儒家文化承担责任。我觉得我们要把民族文化的真髓,养育、凝聚老百姓的真诚的理念,作为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多民族的族群认同与伦理共识的仁爱思想、浩然正气,大大地弘扬出来。人民中,其实有很多相互关爱的品格与事例,我们要把这些日用而不知的民间留存的仁爱忠信的道德资源加以保护、拓展。
  国学的再发现,并不是复古,更重要的是,其中的价值观念能更多地渗透到现代人的意识之中。国学之一的儒家思想与制度也可以参与当代的制度安排与秩序设计中,例如“礼”之中就有不少可以转化。儒家思想可以与现代政治自由主义、生态环保主义、女性主义对话。比方说,我们实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必须兼顾公平与效率,有关公平与社会公正,正是儒家的强项。又比方说,年轻人讲自由,其实,不管是政治的、哲学的、道德的、美学的等层面的自由,在儒家的论说中都十分丰富,值得发掘。现代的政治法律制度,不可能不建立在德性伦理之上。我们的家庭伦理、社群伦理、工作伦理、企业伦理的建设,都可以在儒学中找到资源。在生态伦理、文明对话、国家间与族群间的交往伦理方面,国学资源都大有可为。我们有责任做创造性转化的工作。
  德国特里尔大学的文学院长、汉学家波尔教授(他的中国名字叫卜松山)曾经多次郑重地对我说过:“你们中国有很好的伦理资源,特别是儒家文化中有很多很好的做人的道理,可惜你们放弃了,没有用这些本土的文化资源教育后代,这非常遗憾!”这值得我们警醒。
  作为一个国家的国民,有接触本国经典的义务。一个西方人,不管从事什么行业,在他经受的家庭、社会、学校教育中,起码诵读过、学习过《荷马史诗》、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等希腊哲学、西塞罗等罗马政论、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等。这都是视为当然的,是他们的人文修养的基本功。一个中国人,也应当掌握好母语,具有中国文化的常识。可是今天在中国,如果我们让青少年读一点有关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书,就会被认为是守旧复古。这是非常奇怪的事情。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能不读《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之于中国,如同《阿含经》之于印度,《古兰经》之于阿拉伯,《新约》《旧约》之于西方。
  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基本的伦理共识,那是非常危险、非常可怕的。再严密的法律,代替不了社会的伦理道德;进一步说,健康的现代化的法治社会恰恰是建立在民众的底线伦理、伦理共识的文化土壤之上的。21世纪弘扬国学,要注意什么?国学大师汤一介说——
  美美与共,世界大同
  21世纪弘扬国学,一要站牢根基,二要吸收先进的文化。
  费孝通先生在文化问题上提出一个观念,叫文化自觉。他说,每一个民族、国家对自己文化的来源、历史发展、特点(包括优点和缺点)以及发展趋势要有自觉的了解。我们既不复古,也不全盘西化。他概括了四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四句话的意思是强调,各种文化要知道自己文化的美,要学习展现别人文化的美,美的文化要放在一起共享,这样就天下大同了。
  费老晚年的主要工作是提倡文化自觉。文化自觉的提出,我认为有深刻意义。一个民族不知道自己民族的价值,这个民族怎么存在?不知道别人文化的好处也不行。
  21世纪是经济一体,是地球村的时代。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好的地方。美美与共,就是把好的文化融合在一起。人类文化都有共同的东西,也有差异。保存不同,和而不同,有什么不可以?这样才不会有矛盾冲突,更不会有战争。天下大同是一种理想,这个理想很可贵。我认为当前把国学通过报刊推出来,对文化的建设,对民族精神的建设发扬,对加强民族凝聚力,对我们在世界面前展现自己的面貌等无疑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我们要记住,不能只要国学。只讲国学,我们就孤立自己了。所谓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21世纪是中国的中心等提法都是不对的。要美美与共,要共同享受美好的文化。欧洲文化中心论破产了,不能再搞中国文化中心论。这是不明智的,也做不到。

最热门家教资讯浏览
北京教员信息搜索
要求科目:
学校:
要求专业:
要求性别:
北京家长信息搜索
要求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