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兴奋的话题 大学生50年爱情变迁路

发布时间:2007-4-26 13:39:00 |
来源:TOM

虽然2004年还未过半,但对于中国大学生来说,发生在春夏两季的爱情话题,还是让他们感到一阵莫名的兴奋。
阳春三月,教育部直属山东大学开中国高校风气之先,出台了《关于学生结婚和申请生育的暂行规定》,第一次以校规的文件形式发布了“符合法定婚龄的男女在校学
生可按国家婚姻登记条例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规定。两个月后的五一大假里,天津师范大学在校女大学生王洋公开举办了婚礼,全国30多家媒体共同见证了这场盛况。
无论是允许大学生结婚的管理规定出台,还是近似炒作的“五一结婚盛典”,较之以往任何时代的大学爱情,都具有截然不同的意义。在撰写本篇《中国大学生50年爱情变迁路》时,我们惊喜地发现,曾经为大学生们设置的爱情樊篱已在时光的岁月里不知不觉地倒塌,大学校园里的爱情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行……
20世纪50、60年代:
爱情与激情交织的年代
有人这样评价说:20世纪50、60年代的大学生是最有激情和理想的年轻人,却也是最缺乏爱情滋润的两代人。
黄耀明,1951年考入大连海运学院,1955年本科毕业。事隔50多年,对当年那个位于美丽海滨城市的大学校园,他却没有任何有关爱情的浪漫记忆。按当时的规定,所有高校都严禁在校大学生谈恋爱,甚至把“在校学生严禁谈恋爱,违者退学”的校规写进了学生守则。
“我们班没有一个学生谈恋爱,也没听说学校里有这样的事。”黄老说,当时即便在宿舍卧谈,他们6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也不会把女生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不想过这种‘嘴瘾’,是因为大家都觉得不应该谈与爱情有关的话题。即使我们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不谈其中有关爱情描写的场面。”
尽管幽雅宁静的大学校园在那样严肃的氛围下,不能孕育多少轰轰烈烈的爱情,但情投意合的地下鸳鸯还是有的。华中科技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院长张勇传就有这样“幸运”的经历。
这位在50年代大学校园里就体会了爱情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当时也仅仅只能利用学校集体舞会的机会与心爱的姑娘在一起,其交往的频繁度和密切度与普通同学没什么两样,不敢越雷池半步,否则就会被学校开除。在他看来,那时候的爱情是催人上进的,他告诉记者说:“因为心中有爱,所以觉得在学习上有使不完的劲儿。”1957年,张勇传从华中工学院水电专业毕业。刚拿到毕业证,就和自己的大学同学瞿继恂领取了结婚证,一度在同学中被传为佳话。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虽然20世纪50、60年代的大学里严令禁止学生谈恋爱,但在当时的学校里,还是有极少数的“地下鸳鸯”,他们活动高度保密、不事张扬。他们中不少人在毕业后结成了夫妻,这种被称为“校友夫妻”或者“同学夫妻”的现象在那个年代并不鲜见。
对于那个年代的校园爱情,很多受访者的共识是,爱情是与自己对祖国的建设抱负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男孩们不仅追求女孩的漂亮,更看重她们的“又红又专”(即有正确的政治立场、高尚的思想情操以及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有一首流行于60年代的爱情歌曲就这样唱道:“河水快乐地流向远方,心中怀念我心爱的姑娘……你那美丽的眼睛放射着光芒,鼓舞着我勇敢地走向战场!”“战场”,是指边疆、荒野。那时毕业的大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响亮口号:“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这也是当代许多大学生无法理解的事:为什么50、60年代的大学生会有那样的激情与理想?为什么他们所有的、惟一的理想就是到祖国最需要他们的地方去搞建设?为什么他们能够为着这一理想放弃他们的爱情?
在文化大革命10年间,中国大学生的爱情更是出现了一种绝对的革命理性主义,“伤痕文学”对此评价:知识青年的爱情或是在压抑中等待爆发或如死去的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