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大王郑渊洁第二次来台州 与小朋友亲密接触

发布时间:2007-9-22 0:32:00 |


童话故事是文学宝库中一颗闪烁着耀眼光芒的翡翠明珠,它以美丽神奇、曲折动人、扣人心弦的故事和其独特的文学艺术魅力折服了一代代的老少读者。为了提高孩子们的想象力和丰富的创新能力,台州新华书店和21世纪出版社联合邀请了中国童话大王郑渊洁,于9月18日至20日在台州6所学校开展巡回演讲活动。
台州巡讲遭遇“韦帕”
这是郑渊洁第二次来台州,却是他生平第一次遭遇台风。
讲座时间是在半个月前就确定了的,没想到巧的是郑渊洁刚来的那天正好赶上了“韦帕”。台风打乱了他原来的计划,一天两场的讲座全压在了一个上午完成,另外原本首场讲座在椒江人民路小学的大操场的,也被迫改在了只能容纳一两百人的小会议室里。这样的安排让很多小朋友失望,生怕见不到“偶像”伯伯。
跟校长商量了一会后,郑渊洁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把人民路小学三十几个教室走了个遍,跟每个班的孩子们都说了会话。见到了“偶像”伯伯,孩子们可高兴了。“郑伯伯,您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多书啊?”“您的灵感来自哪里呀?”孩子们提了好多问题。五(3)班一个叫陈萌萌小朋友提的问题,让郑渊洁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说:“郑老师,您觉得您的哪部作品可以和《三国演义》相提并论?”郑渊洁不仅正面回答了萌萌的问题,还和她相互赠送了签名。
用自己的经历激励学生
“童话大王”郑渊洁不仅是个儿童文学作家,而且还是脱口秀节目的主持人,因此听他讲课特别有意思。
“生命中要感谢两个人,一个是妈妈,还有一个是小学启蒙老师。妈妈告诉我要做与众不同的人,而老师发现并挖掘了我写作的特长。”郑渊洁说,妈妈在他2岁到7岁这六年里,一直就跟他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含义就是告诉他要独辟蹊径,要和别人不一样。他把妈妈的话牢记在心,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他在老师布置的《长大我要当××》的作文课上独辟蹊径地写了一篇《长大了我要当掏粪工人》。而他的启蒙老师非但没有责怪他没有远大理想,并且将他的文章推荐到了平常只刊登高年级优秀作文的校刊上。由于老师的欣赏,小学数学从没考过80分以上的郑渊洁还当上了语文课代表。从那之后,郑渊洁的自信心成倍的提高了,作文也越写越好了。
“有个心理学家告诉我,鼓励能让白痴变成天才。”郑渊洁认为,培养孩子就是要去发现和鼓励孩子的长处,因为每个人都有短处,与其花时间去纠正短处,不如花更多的时间来培养孩子的长处,这样的教育方式更有效也更实在。
资料图:《童话大王》
寻找第三只眼睛
郑渊洁说自己喜欢《西游记》里的二郎神,因为他拥有三只眼睛。他觉得自己跟很多人一样有第三只隐形的眼睛,而那只眼睛的名字就叫“想象力”。“童年的时候,我们都有很多的想象空间,但是随着我们获取的知识越来越多,想象的空间就越来越少了。”郑渊洁觉得,看童话故事可以锁住孩子们的想象力,他觉得知识是船,想象力就是大海,这样才能扬帆起航。
小时候,郑渊洁因为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爱上了童话,而他为了让自己的儿子也能看到好看的童话,开始了写作,没想到之后就越写越多了。他笔下的皮皮鲁、鲁西西、罗克、舒克和贝塔在中国拥有亿万读者,影响了两代中国孩子。1985年创办专门刊登其个人作品的《童话大王》月刊,已经持续发行了22年,这在古今中外文学出版史上都尚属罕见。
相关链接:
《南方周末》2005/06/30 记者:张沈
童话大王的“现代私塾”
退学,在家接受爱与自由的教育———十年前,被誉为“童话大王”的童话作家郑渊洁为儿子作出了惊人决定。
十年后的今天,童话大王的儿子长大了———作为父亲的“试验品”,他究竟长成了怎样的一个青年? 
一个名叫郑亚旗的青年
他排队去买肯德基,转头对父亲说:郑渊洁,别忘了给我钱啊。
郑亚旗,22岁,一名壮实的北京青年。留着光头,讲话语速很快,稍显成熟,但凝结着一丝淡淡愁容的宽阔额头。
只有翻开他的履历,一种不同才开始显现,学历:小学。
他排队去买肯德基,转头对父亲说:郑渊洁,别忘了给我钱啊。
郑亚旗从小就直呼父亲之名,他认为这代表了一种平等。郑渊洁解释,18岁之前他负责郑亚旗的一切,18岁之后,郑亚旗就独立了,他们在经济上是分开的,无论什么都aa。“现在他是我老板,我是他打工仔。”
2005年1月,郑亚旗办了一本《皮皮鲁画册》,任主编,郑渊洁是惟一的文字作者。
6月17日的午后,郑氏父子要去搜狐网和网友聊天,从房山住处开车进城,时间已经差不多了,他们选择了在方庄附近吃快餐。郑渊洁摆弄着一款老式诺基亚手机,“这个是亚旗卖我的,款式不流行了,我买了不少他淘汰下来的东西。”至于价钱,和新货差不多。
重新上路的时候,郑渊洁掏出了一张百元钞票,递给郑亚旗,郑亚旗接过顺手揣在了兜里,它应该略超过这顿快餐的价值,使得这次aa仅仅是个形式。
午后的京城阳光十分明亮。郑渊洁从衣兜里掏出一副小巧精致的墨镜带上,“这是两天前我过生日,亚旗的女朋友送的。”面对亚旗送了什么礼物的询问,郑亚旗瓮声瓮气地答道:“他喜欢孙子,我送他一孙子。”郑渊洁飞快地转了头,惊喜地问:“有了吗?”空气中传来简短的回答:“还没。”
郑亚旗18岁生日时,收到了郑渊洁给他的生日礼物——一台奥迪车,方向盘上搁了一盒避孕套。并且被告知:从第二天开始,你就不能再问我要钱了,所有的东西都要自己花钱,包括住在家里的水电费、伙食费。从那天之后,郑渊洁就老注意郑亚旗的床头柜,看看避孕套会不会减少,他很期望郑亚旗有性经历,希望有一个孙子,所以他偷偷地将所有安全套都用大头针扎穿了,但是阴谋至今未遂。
现在的郑亚旗已经脱离了郑渊洁的视线,自己贷款20年在城里供了一套房。
“学校教育往往不太重视心灵教育这一块,而这是我最看重的。”
郑亚旗对郑渊洁的评价是:挺神。但这个神也包括神经的意思。
郑渊洁有个毛病,一离开家门,就尿急尿频。后来他看到了比尔·盖茨也用纸尿裤,于是他就马上跑到超市去找成年人用的纸尿裤,结果真被他找到了,从此他就舒舒服服地戴着纸尿裤开车,而且专找堵车的地方去,按他的说法,堵车走神的时候最容易有灵感。
“小的时候我家的住所旁有一条自北京站延伸出的铁道,我童年的时候,他经常带着我去看火车。郑渊洁觉得火车很可怜,看起来一个充满力量的物体,却只能按照别人给它设计好的路线行驶,不能越轨半步。他说他听到了火车的哭泣。”
在上小学之前,郑亚旗曾上过几天的幼儿园。有一天,从幼儿园回来,郑渊洁发现郑亚旗情绪有些低落,一问才知道老师不让说话的时候他说话了,被独自关进小黑屋子里几个小时。郑渊洁愤怒了:幼儿园时期的孩子正是心灵成长的关键期,这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多大的伤害?!他把郑亚旗接回家,再没踏进幼儿园一步。“现在郑亚旗还非常怕黑,这都是幼年的影响。”郑渊洁说。
郑亚旗不爱回忆短暂的学校时光,因为那是一段“不愉快的记忆”,“其实老师倒没对我怎么着,就是好多地方和郑渊洁的教育不一样。”
从小郑渊洁就教育郑亚旗:人活着要有尊严,要懂得爱和自由。从上学的那天起,他就告诉郑亚旗:分数是这个世界上最不重要的东西。
郑亚旗回来讲,一个同学迟到了,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文具盒扔在地上说:“你以后吃屎都接不到热乎的。”
幼小的郑亚旗问郑渊洁:“郑渊洁,你说老师做得对吗?”
“不对你去学校和校长说。”
“我不敢。”郑渊洁语塞了。郑亚旗就读的是一所重点小学,班主任老师是优秀班主任,为了高分数,年年期末考试漏题给学生。
郑亚旗问:郑渊洁,你说老师漏题对吗?“不对,那是作弊。”“不对,你告诉校长去。”“我不敢。”“我是真不敢,我的孩子还在学校呢,那就是在人家手里的人质,就像自己的亲骨肉在‘绑匪’手里呢,借我10个胆子也不敢。我是很窝囊的人,老师会让全班同学孤立你,孩子就毁了。”郑渊洁说。
“我不是完全反对现行教育体制,但是学校教育不太重视心灵教育这一块,而这是我最看重的。”
转眼到了郑亚旗小学毕业考试,他拿回家中一套试题,是区里的统考题,又是班主任老师漏给学生的。
郑渊洁和郑亚旗联手干了一件解气的事儿,他们分析哪道题大概多少分,分析完了故意考了一个62分,拖全班的平均分。
考完试第二天,郑渊洁征求郑亚旗意见:咱退学。小学毕业典礼都没参加。退学前,他们干的最后一件事儿是,郑亚旗拉出了一个自己班级差生名单,郑渊洁一人送了一本自己写的书,书的扉页上写着:你是最棒的。
暑期中,郑渊洁咨询了很多朋友,把孩子留在家中教育行不行。大家或反对或不置可否,连郑渊洁的好友、央视主持人崔永元都说,不成。现在是群体化社会了,关在家里,容易让孩子性格孤僻,不合群。
犹豫中,郑渊洁还是给郑亚旗报了初中。等到开学测试时,他透过窗玻璃往里看,主考官们正在训斥孩子:“你怎么这么笨?”“你智商是不是有问题?”
郑渊洁拉着郑亚旗就回家了。
私塾生活
一个房间布置成了教室,有黑板,有讲台,有课桌,一切都和学校的布置一样,还在暖气片上绑上了一面国旗,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
退学后,郑渊洁拿出了一个房间,布置成了教室,有黑板,有讲台,有课桌,一切都和学校的布置一样,还在暖气片上绑上了一面国旗,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
教材采用的是郑渊洁自己编撰的《郑家菜》,这是10部以标准教材为参考,郑渊洁的童话主人公皮皮鲁、鲁西西贯穿始终的概括了多种知识和方法的教材。郑渊洁在编撰这套教材前,将小学到高中的课本仔仔细细地读了两遍。在编写法制篇《皮皮鲁和419宗罪》时,不仅买了刑法参考,还买了至少七八本法律专著。郑渊洁比较看重这部法制篇,“现在的学校对孩子的法制教育挺忽视的,基本是缺失。”中国的刑法一共有419项罪名,他就把这419个罪名编成了419个童话故事。
其他还有创新和怀疑篇《脚踏实地目空一切的贝塔》、哲学篇《鲁西西和苏格拉底对话录》、性知识篇《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道德篇《罗克为什么不是狼心狗肺》、安全自救篇《再送你100条命》等等,涵盖范围远远超出学校教授内容,总字数400万字。
郑渊洁的基本思路是,学校提供给孩子的只是考试能力,而在这之外,还有更重要的诸如爱的能力、生存能力、自助能力……两年的时间里,郑渊洁都要拿出下午两到三个小时来编写教材,不爱看书的他,之前总共看书不超过20本,为编写教材,一下子突击了上百本。这个过程让他异常痛苦,“如果不是为了儿子,我这辈子绝不会干这样的事儿。”
郑渊洁聘请了退休的高级教师,教授其他课程,而自己亲自操刀上阵,教授写作。
郑亚旗当时还在爱睡懒觉的年纪,所以课程都是从下午开始,一天三节,没有礼拜日。傍晚,郑渊洁会带着他到附近的刺猬河边去散步,那是另外的课堂,郑渊洁会找出来电视上或书里的某几个话题,认真地和郑亚旗讨论,聊天话题千奇百怪,奇异思想层出不穷。
3年之后,郑亚旗学完了中学六年的课程,从这所特殊的学校毕业了。
“他的青春期和外界交往还是很多的,惟一欠缺的就是不上学,失去了早恋的机会,但你总不能这个也要那个也要,哪来的这么好的事儿啊。”
自从儿子辍学回家,郑渊洁一直将崔永元“孩子可能不合群”的话记在心上,他对于郑亚旗社交能力的信心后来来源于一次网友聚会。
那是郑亚旗第一次参加网友聚会,1995年,郑亚旗失学之前的半年。其时大家已经在网络上聊了大半年,就约定见一见,地点选在一家肯德基店。
郑渊洁问郑亚旗:“你是决定一个人坐公车去啊,还是我开车送你?”郑亚旗选择坐公车,郑渊洁还是不放心,把儿子送到了地儿。郑亚旗向他摆手:“你走吧,走吧,见网友哪有爸爸一起跟着的啊。”
“第一次见网友好玩极了,全是男的,一个女的没有。都比我大很多,除了我,小的也二十多了,大的比郑渊洁还老。我们聊的大部分是计算机内容,还商量了合伙给别人设计网站和主页,他们指着我说,等你18岁了,咱们就成立公司,你来当老板。”回忆当年的情景,郑亚旗还止不住兴奋,“好玩,真好玩,比和同龄人一起好玩多了。为什么指定我当老板?我小啊,这么小就和他们混在一起,前途无量啊。”
小学五年级后,郑亚旗迷上电脑,就和同龄人失去了交流的乐趣。“主要是我本来就不怎么爱和他们一起打闹,现在我说的他们都听不懂了,我就是喜欢和比我大的人接触,下棋总和臭棋下,会越下越糟的。”
网友成为郑亚旗的世界中与外界连通的最重要纽带,除了后来的同事和合作伙伴,他的通讯录中百分之八十都是网友的名字。“郑渊洁老怕我被骗,我就和他说,你不是把鉴人法宝都交给我了吗?和外人接触的时候,首先都往最坏了想,当你发现果真如同自己的假设,你就会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满意。当你发现对方其实很不错,你就有了一种意外收获的喜悦。基本上,所有的网友都不错,没有利害关系的时候,这个世界上哪有坏人啊?”
一个叫郑正的孩子就是通过网络和郑亚旗认识的。
1995年,郑亚旗接到了一个电子邮件,发件人就是郑正,他在网络上看到了郑亚旗设计的个人主页,来信夸奖他做得不错,两个人后来成了好朋友。
“郑正也是一人物,好像读什么都没毕业,高中没毕业就出国了,在美国快拿到文凭了,又跑回国了。”对于郑正,郑亚旗很有种惺惺相惜的感觉。
郑渊洁自称自闭,郑亚旗也可以用很内向形容。他喜欢的运动都是不超过三个人的:滑冰、钓鱼、跆拳道、网球……
“我大部分时间都和郑渊洁在一起,再有就是一些网友,虽然没有集体生活那种乐趣,但别人也享受不到不上学的乐趣啊,我不还是过了6年的小学集体生活嘛,够了。”郑亚旗对自己的私塾生活表示满意。
“这也没什么,我不自闭怎么可能坚持20年写童话大王?亚旗的交际能力比我强多了。”郑渊洁对于郑亚旗的社会适应能力也不担心。
在郑亚旗很小的时候,郑渊洁就带他出席各类场合,书市啊、颁奖礼啊、电视台录像啊。“他的青春期和外界交往还是很多的,惟一欠缺的就是不上学,失去了早恋的机会,但你总不能这个也要那个也要,哪来的这么好的事儿啊。”
长大成人
“让我扛一辈子鸡蛋是不能接受的,这会让人说郑渊洁的教育失败了吧。”
郑亚旗16岁的时候,郑渊洁就给他打预防针,“18岁前你要什么我给你什么,18岁之后,我就不管你了,而是我要什么你给我什么。”
“我也没想太多,就是想看看有什么机会赚钱,毕竟他现在还在养我不是。也没觉得郑渊洁狠,他提前几年就跟我说了,其实那时我已经开始赚钱了。”郑亚旗说。
1997年前后,网页设计和制作正火。郑亚旗在网站上看到别人的个人主页做得很漂亮,就去信询问,是怎么做的。他那时还定期买《电脑报》,好多东西看看摸索摸索就学会了,就和网络上认识的那些朋友联合起来,给一些公司做主页。
郑渊洁说:“他赚的数目还非常不小。比我写东西快多了。”
郑亚旗说:“也没多少,够自己花了。”
1999年,有段时间郑亚旗总去联众打牌,认识了另一群网友。“一聊才知道,都是股民,还都是大户,怪不得这么闲。”他和这群股民处得很熟,没事就打听炒股的事儿。等到16岁过完生日拿到身份证,他向郑渊洁借了10万元,到交易大厅开了个户开始了炒股。
“开始郑渊洁还不爱借我,怕我受骗。我和他说,你连点本钱都不投入,18岁之后我拿什么养你啊?”郑亚旗给郑渊洁留了字据,约定半年还。
郑亚旗第一次买股票赚了1000元。“他胆子小,属于老太太炒股,赚点就卖,赚点就卖,不到两个月,就把钱还我了。”郑渊洁充满得意地说。后来股市低迷,郑亚旗及时收手。
18岁的生日很快到了,郑渊洁说:“你成年了,可以单飞了。”
可郑亚旗并没觉得生日前后发生了如何大的变化:“还是住在家里,只不过我要交伙食费和我那个房间的水电煤气费。”
郑亚旗想到了求职,他准备了一份简历,在网络上看到自己喜欢的职位,就给电邮过去一份。“大部分都没有回音,估计是被我的小学学历吓倒了。”
刚好有个朋友让郑亚旗帮着找一个人,在超市扛鸡蛋,一箱5毛钱。寻找工作四处碰壁没什么事干的郑亚旗说:“那我去吧,好歹能挣个汽油钱。”他每天开着那18岁的生日礼物奥迪a6去超市扛鸡蛋,这一扛就是三个月,“让我扛一辈子鸡蛋是不能接受的,这会让人说郑渊洁的教育失败了吧。扛鸡蛋也是一种经历,郑渊洁从小就经常对我说,任何经历都是财富。”
扛鸡蛋的事儿郑亚旗没和郑渊洁说,“我大了,没必要什么事儿都和他讲吧。”
是郑渊洁发现了他衣服上鸡蛋的污垢追问出来的,郑渊洁说:“我的第一反应是比得了奥运金牌还高兴,这孩子能有这样的心态,我满意极了。”
扛鸡蛋扛到最后一个月,郑亚旗在报纸上看到一家报社招网络技术人员,觉得这个很适合。郑渊洁帮他策划,“你得亲自上门,先打入进去,哪怕一个月只给300元,你学历低,但对企业的忠诚度高啊。”
郑亚旗第一次登门求职了,人家看到他的小学学历不免心里打鼓。郑亚旗说:“我技术很高啊,很多大公司的网页都是我做的。”他在电脑前演练了一下自己的网络技术,并翻出制作过的网页给招聘人员看,并承诺马上就能帮报纸建一个网站,不收费。
第二天,他就去上班了。不到一年,被提为了网络技术部主任。他说现在那个报社的网站还是他当年给建设的。
“手下有很多大学生,看样子也不是很服我。怎么处理啊?可能是时间长了,他们觉得我人还不错吧。我经常请大家吃顿饭什么的,这个世故吗?没觉得啊,我就是觉得大家很辛苦,慰劳一下大家也应该啊。”
在郑亚旗担任技术部主任期间,曾经有两个女大学生同时来求职,一个很漂亮,一个长相普通,郑亚旗留下了长相普通的。“太漂亮的不行,报社的编辑记者没事总来技术部搭讪聊天,工作没法干了。”
水知道答案
“太牛了,郑渊洁的授权都能拿到。”“因为他是我爸。”
8年前,日本人江本胜开始拍摄水结晶。他做了很多不同的实验。听了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的水所呈现的结晶,像这首明快、清爽的曲子一样美丽而工整,听了肖邦的《离别曲》的水结晶,美得小巧玲珑,并分散成几块。瓶子上贴着“谢谢”两个字的水结晶,非常清晰地呈现出美丽的六角形;看到“浑蛋”两个字的水结晶,像听到重金属音乐的水那样,破碎而零散。而看过“爱与感谢”几个字的水所形成的结晶充满了喜悦,并形成像盛开的鲜花一样的模样。
这是前一段时间郑亚旗特别爱看的一本书里的情节,书名叫《水知道答案》。他讲给了郑渊洁听,郑渊洁马上在电视上接受采访时兜售了出去:连水听到赞美,都会有美丽的结晶,孩子呢?
“我还没管他要版权呢,他有不少话都是从我这盗去的。”郑亚旗露出了孩子般的得意。等到电话响起,他在电话里和人探讨印刷费、发行和其他事务,成人的成熟、稳重又浮现在他的脸上。
和郑亚旗有合作关系的美术设计炎炎说:“亚旗在我的印象里是个对待工作很认真,而且能力很强的人,我跟他的认识与合作都是从《皮皮鲁画册》杂志的创办开始的,他以前不懂办杂志,两三个月时间,从制作到运营都是他在跟。跟他合作感觉挺默契。平时特随和,有同龄男孩少见的成熟和彬彬有礼。”
郑渊洁从家庭作业中拯救的那个男孩郑正,已经从美国回来,在一家台湾公司搞技术。他不约而同地提起了郑亚旗的随和:“他很随和,郑亚旗是个经历特殊的孩子,但在他身上你看不出这种特殊性,很普通。”
郑亚旗的女友坐他开的车就感到着急:“黄灯马上变红灯了,加把油门就过去了。他却开始减速,稳稳地停在线外。”
郑亚旗开了四年车,只走神闯过一次红灯。
郑渊洁归功于郑氏教育的结果:“小时候那些童话教育在起作用,比如说他办杂志,欠印刷费是现在出版界最普遍的现象。他不会,到期就开车把钱给人送去了。”
为了办《皮皮鲁画册》,郑亚旗拿出了所有的积蓄。“其实我已经跟他说了10年了,我说的话他不信,后来一个当年的读者,现在已经成了官员,对他说,你应该出漫画版郑渊洁童话,他才又打电话找我要操办这事,我要求的前提就是,必须签定严格的合同。”
所有细节敲定之后,郑亚旗向报社递交了辞职申请。
辞职的那天,报社的同事都很惊讶:“你辞职了做什么啊?”
“我要做一本杂志,《皮皮鲁画册》。”
“皮皮鲁?那是不是要拿到郑渊洁的授权啊?”
“我已经拿到了。”
“太牛了,郑渊洁的授权都能拿到。”
“因为他是我爸。”
父子背靠背
  采访/南方周末记者 张恩超
童年时的郑亚旗十分活泼
  郑渊洁:有家庭之爱的孩子做什么都不会过分
郑亚旗是一个怎样的儿子?
郑渊洁:
一个心地特别善良特别纯净的孩子。
当年你选择让他退学,想没想过最坏的结果会怎样?
郑渊洁:
最坏就是当作家了,他经历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又有我和身边的资源,就写和我呆的这段儿就人人都爱看。
是不是还可以写他身边这些叔叔,崔永元叔叔啊王朔叔叔啊?
郑渊洁:
(大笑)哈哈,就是这意思。
郑亚旗一直呆在家里,会不会性格孤僻,不适应社会?
郑渊洁:
现在看这种担心多余了,大学生自杀的更多。
  记者:
有没有一个设想,自己想把郑亚旗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爱因斯坦啊比尔·盖茨啊或者郑渊洁第二?
郑渊洁:
完全没有。一切都按他的喜好来,我只是希望他快乐、善良、遵纪守法,能够自食其力。
是你编撰的教科书才有了今日之郑亚旗吗?
郑渊洁:
不是,是电脑游戏。无论什么教科书,都是孩子被主宰的过程。电脑游戏,则是在练习主宰世界,长大了也会主宰自己的命运。
很多家长会对孩子沉溺于电脑游戏和网络忧心忡忡。
郑渊洁:
这需要恰到好处,过犹不及。家长们狠劲地盯分数比沉溺电脑游戏的危害更大。
 记者:
郑亚旗靠什么能够做到恰如其分的?
郑渊洁:
爱。有家庭之爱的孩子做什么都不会过分。
郑渊洁:
一台复印机。出来大家全一个样了。
除了郑亚旗不愉快的经历,还有什么促使你下决心让他辍学?
郑渊洁:
差异感。人最可贵的是人和人有差距,学校在缩小这种差距,千人一面。还有学校把主要经历都放在考试和升学率上,而考试本身不是技能。
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读大学,你的选择很另类。
郑渊洁:
点铁成金的秘诀就是把目光从大家都注意的地方移开,没人注意的地方,遍地是黄金。
没有受过大学教育,当时就不担心他的谋生和就业吗?
郑渊洁:
我就小学四年级文化,他小学毕业,在我们家学历最高。
但他走上社会,面对的可能是巨大的社会惯性和另一种文化教育出的竞争者。
郑渊洁:
他是善良的有道德的勤劳的人,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现在对郑亚旗最大的期望是什么?
 郑渊洁:
快点生个孙子,名字我都取好了,就叫郑渊洁。
郑亚旗:
那要他自己选择。
郑渊洁说,你的孩子以后就叫郑渊洁。
郑亚旗:
  郑亚旗:我生在他家是最大的人生捷径
看郑亚旗笑得多灿烂
郑渊洁是个什么样的父亲?
郑亚旗:
一个辛劳的爱孩子的父亲。
当年的退学,是谁的决定?
郑亚旗:
郑渊洁策划,最后我拍板的。
学校生活不好吗?毕竟那么多同龄人可以一起玩。
郑亚旗:
我和同龄人那时已经没什么话了,电脑更好玩。
郑亚旗:
反正它成了我18岁前后谋生的最重要工具。
那可能失去的就是很多集体生活的回忆,一些共同的记忆。
郑亚旗:
我也没有没完没了的考试,升学的压力。
有人担心你会不合群。郑亚旗:不会啊,我有很多网友。记者:你怎么会同意不再上学了?
郑亚旗:
郑渊洁告诉我,老虎都是一只一只的,绵羊才是一群一群的。
郑渊洁对你最大的影响?郑亚旗:没什么影响地就影响了。
 记者:
怎么完成了从不愿让人知道是郑渊洁之子,后来又开始了与郑渊洁的合作?
郑亚旗:
如果见一人人就说,你是谁谁谁的儿子吧,多烦啊。后来是郑渊洁电话我要合作出本画册,这个想法我和他提了十年了,刚好我觉得国有单位再好,束缚也太多,就想自己干。
和郑渊洁合作最大的担心是什么?
郑亚旗:
他这人对什么的兴趣是一阵一阵的,以前合作拍摄《郑氏胡说》,设备全买了,他就半路撂挑子不干了。
有人说,你还是沾了郑渊洁不少的光。
郑亚旗:
郑渊洁也说过,我生在他家是最大的人生捷径。有正常的捷径不走,不是和自己过不去吗?郑渊洁也沾了不少我的光,他很多作品都是我经历的,像炒股啊学车啊跆拳道啊,他把他写下来。我对他最大的贡献是,劝说他从笨重的纸笔中解脱出来,非常早地开始用电脑写作。
没读过大学不遗憾吗?
郑亚旗:
我读过啊,三天。郑渊洁曾经每年在一所高校定期做讲座,那所学校的计算机系就决定免试录取我。
为什么没有坚持读完呢?
郑亚旗:
三天都是学计算机语言,连电脑一下都没摸过。有意思吗?
你会让自己的孩子走和自己一样的路吗?
“现代私塾”的挑战
 从见于媒体的“在家上学”的故事来看,对中小学教育制度的失望,通常是家长们创办“现代私塾”的最基本原因。选择在家施教者都同意这样一个大前提:学校教育中有一些腐朽之处,至少是荒谬之处,比如,不能给孩子充足的爱与自由、不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禀赋个性。
  互联网和渐趋富裕的家庭经济鼓励了家长们自办教育。越来越多在家上学的孩子频频引起媒体的关注进而引发争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孰优孰劣。现代私塾的最大贡献也许是它重新确定了家庭在教育中的价值,以及对公立学校的挑战。
  但是仔细观照近期媒体报道的相关故事,也许同样应该意识到现代私塾自身面临的挑战:在一种良莠不齐的个体实验状态下,5个家长会有5个要孩子回家的理由,5个家长有5种创新的教育模式,5个家长会制造出5个或自信或沮丧的孩子。
  一位教育学者说:当务之急是对在家上学的现象进行个案实证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在家上学孩子的特点、家庭条件、学习内容、评估方法等。建立相应的法规和社会支持系统,以确保在家上学孩子的学习权和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选择权,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
  □资料整理/南方周末记者 师欣
  □南方周末记者 张恩超
  於杨
  1998年5月,上小学四年级的於杨参加了当时上海水平最高的小学数学竞赛“新加坡小学数学竞赛”,获二等奖。中年得子的於先生,在儿子身上看到了数学天赋。让儿子开始了在家上学的日子。
  理由:在家上学效率更高。
  方式:父亲负责课程设计,制定目标。重点学习数学、英语,其他学科凭儿子兴趣任其自由浏览和选择。
  目标:父亲希望儿子将来能够进行组合数学及应用方面的研究,为人类文明作出一点贡献。
  争论:有人认为有偏科之忧。
  蓉榕
  成都女孩,没有上过幼儿园,没去上小学。
  理由:学校教育忽略学生个性。
  方式:请家庭教师或去少年宫学习语文、数学、钢琴、表演、美术、围棋等课程。母亲成为全职妈妈。母亲说,从自己带女儿的那一天起,她就决定不管牺牲多少,都要为女儿付出。父亲说,自己会努力工作,让母女没有后顾之忧。
  目标:母亲说,“我不会以她是否考上大学来评价她的成长,我只是希望她成长得快乐,并能一生都感受到幸福。”
  争论:有人说这对父母触犯了义务教育法。
  丁俊晖
  1993年,6岁的江苏小孩丁俊晖第一次触摸台球,此后几年打遍当地无敌手。从此在曾做过生意的父亲指导下走上台球之路。在日前进行的斯诺克中国赛决赛中一夜成名。
  理由:特殊人才有特殊教育方法,台球有钱途。
  方式:从小学四年级起,丁父便让他半天上学半天练球;到了初中一年级,干脆让他辍学打球,因为上课影响训练和比赛。并将全部家底都投入到儿子身上。
  目标:赢利。
  争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名18岁的神童曾语出惊人:打球有钱赚,读书有啥用?一场关于“丁俊晖模式能不能效仿、该不该效仿”的争论迅速展开。
  李婧磁
  今年新春开学,原化工部62岁的退休职工李铁军,不再让9岁女儿李婧磁上学,开始了他为女儿设计的“家教成才路”。
  理由:父亲说,学校开设的很多课程,对娃娃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根本无用。我每月才几百元的退休金,花冤枉钱让娃娃到学校学些无用的知识,还不如由我自己来教,同样教得好。
  方式:父亲是1960年代的小学生,决定亲自教。他认为初中生就可能教小学生,小学二年级就可能教小学一年级学生。不能教的课程比如英语,可以花50元一节课请朋友来教。父亲说,“我教的全是今后她用得着的知识。比如,我要求她能将三十六计熟背,看电视时再一个一个地给她讲解三十六计的含义和运用。”
  目标:公开报道未曾提及父亲是否有教育目标。
  争论:该父亲被孩子母亲起诉。一位教育官员指出,李铁军所谓的家教成才路,不仅严重违反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同样是对自己亲生女儿的一种极不负责行为。
  周子轩
  13岁的时候,父亲领着他退了学,自己动手教育他。
  理由:父亲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教育学硕士。
  方式:经常提醒儿子,我只养你到18岁。请一些大学老师给儿子上课,儿子喜欢乒乓球,就送儿子去外地体院专业训练了两年。后上私立学校。但都无果而终。儿子20岁生日那年,父亲送他一双名牌运动鞋,儿子穿上后走出家门,从此父子再不见面。儿子开始独自艰难谋生。
  目标:我只养你到18岁。
  争论:对于父亲在自己身上做的尝试,儿子并不买账,认为那段在家受教育的日子自己“从经济上到人格上都是不独立的,尤其是人格上,乱七八糟,没人格”,现在的独立谋生,“要说能力,干点体力活还是有能力的,但是要做个白领什么的确实没那个能力。”父亲认为“他把很多精力都用来恨我”。
  有评论说这是“代价高昂的理想主义”,对13岁的儿子过度放任自流,付出不寻常的金钱心力,孩子却没有足够的立身之本。
家庭教育是需要条件的
  在家接受教育的孩子,如何解决同伴交往问题?一个孩子在儿童、少年时代,缺少同伴交往,等于生命中缺少钙。
  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一定不是在暖箱中,而是在真实生活中。用一句话来说,酸甜苦辣都是营养。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
  □采访/南方周末记者 师欣
  一切教育总的原则是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教育应该适合不同的儿童,而不是统一模式让儿童去适应。
  我们现有教育主流还是公办教育,次主流是私立教育,第三类模式———家庭教育还会长期处于边缘化,只有极少数的人才会作出这样的选择。
  因为选择家庭教育是需要条件的。首先是个别父母对教育的理解和觉醒,认为学校教育不适合孩子,或对孩子有伤害。同时,物质条件也很重要,这些家庭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也就是说,目前选择家庭教育的,还是既富裕,又有教育意识的家庭。
  如何解决同伴交往?
  结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利弊来看,一方面,学校教育是工业时代产物,其批量化生产的特点,确实存在很多无奈和缺陷。如考试制度、对成绩张扬等等,有些孩子不能适应。我们现有条件是穷国办大教育,投入不够,必然影响教师群体的素质。针对学校教育模式化和孩子的千差万别之间的矛盾,家庭教育方式有其合理的一面。
  另一方面,我认为也不要夸大现有教育的苦难。学校教育固然有僵化、刻板的毛病,但是也要看到学校教育恰恰给予孩子们学会面对困难、处理问题的锻炼机会。
  而家庭教育这种方式也有一个特别大的问题。必须认识到孩子到学校接受教育,不仅仅是接受知识的教育,还有一个社会化的教育。儿童长大,是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过程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离不开同伴交往。再优秀的成年人,都无法替代同龄伙伴的作用。在家接受教育的孩子,如何解决同伴交往问题?
  有的人可能会说互联网发达,家庭教育并不会造成交往障碍。这个理由并不成立。互联网再发达,也代替不了同伴面对面的交流。尤其儿童教育是形象、直观的,不能通过机器代替。儿童在学校里,要和同伴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我采访过社会学大师费孝通,他就说,儿童懂道理,不是听会的,是看会的。看伙伴怎么做,他们就怎么做。
  学校里组织少先队、选举班干部、合作参与各种活动等等,这在小学、初中阶段,极为重要。我认为,郑渊洁教育孩子的缺陷之一,就是他的儿子社会适应不足,这是很难避免的缺陷。
  社会学有一个重要理论就是群体社会化理论,儿童进入青春期以后(10-20岁)有个特点———年龄越大,同伴影响力越大,甚至超过父母或者成年人的影响。对初中学生来说,举个例子,父母给孩子买件衣服,说真漂亮,同学则说真俗,多数孩子会更在意同伴意见。任何孩子都希望在群体中获得认同。这种渴望、体验,是和成年人交往完全不同的。这是“类”、“群”的体验。
  一个孩子在儿童、少年时代,缺少同伴交往,我认为这是终身无法弥补的遗憾。缺少这个,等于生命中缺少钙。
  由此看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两大冲突。第一个是家庭教育难以承担9年义务教育的全面性,容易顾此失彼,比较单一,片面化。第二个则是学校教育的群体性和家庭教育个人化的冲突。
  冲突结果有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童稚化,孩子老长不大,因为被关照太多;另一个方向就是成人化,跟同龄人没有共同语言,也就是没有童年的儿童。童年时代是不可跨越的生命季节,就像四季能没有春天吗?
  酸甜苦辣都是营养
  我也曾经动过家庭教育的念头,只是一闪而过,就放弃了。
  其实在同样的学校教育背景下,孩子的发展差异也很大,这就说明辅佐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背景很重要。如果家庭教育是宽松式的,孩子还可能保留童年。譬如我的女儿,她就比较满意。我认为全部儿童教育的使命可以概括为8个字:发现儿童,解放儿童。
  我不逼迫孩子上名校,考高分。从小学到大学,所有志愿都是女儿自己选择,我只是提出建议。我非常重视孩子的交往问题,在我看来,没有朋友的孩子,比考试不及格还严重。我培养的是孩子健康的行为,热爱生活的情感。
  在实践中,确实也发生了很多跟学校教育的冲突。但是我和郑渊洁教育的不同就在这里,我知道孩子在学校里可能会受罪,但是我认为这是他应该有的经历,这样他才能和同龄人共命运,理解社会,理解同代人。
  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一定不是在暖箱中,而是在真实生活中。用一句话来说,酸甜苦辣都是营养。同时,通过家庭教育平衡器,做一些调节。学校管得很严时,家里就要宽松些,多一份理解,宽容,多一些机会,信任。千万别让孩子成为风箱老鼠,两头受气。
  家庭教育是风险很大的方式
  现在选择家庭教育也有着不同原因。有的是父母对孩子要求比较高,本身也具备一定条件。有的则属于无奈,我知道有些被学校排斥的孩子,老师不喜欢,只能退学在家,画画。再有就是培养某种技能,就像丁俊晖,不过这样的例子太极端,也太具偶然性,这样教育往往带有孤注一掷的心态。
  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教育可能引发社会问题,我认为最核心的就是儿童权利保障问题。中国现已签署了联合国的《儿童权利公约》,它包括儿童的四项基本权利——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如果孩子在家庭接受教育,相对于学校教育,保障系统会比较脆弱,只有父母。这就有可能出现不能保障儿童权益的问题,如教育质量不能保障,可能出现教育片面性等。这是风险很大的方式。(本专题所有图片由郑亚旗提供)

最热门家教资讯浏览
成都教员信息搜索
要求科目:
学校:
要求专业:
要求性别:
成都家长信息搜索
要求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