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长宁区中小学 周末兴趣班"挤"进课程表

发布时间:2007-4-1 9:58:00 |
来源:文新传媒

54岁的董尼是长宁区少科站的一名摄影教师。20多年来,他习惯了在双休日的兴趣班里与孩子们相遇。可最近,董尼第一次把摄影兴趣班“搬”进了区内4所中小学课堂,在周一至周五的学习时间里,与更多孩子分享摄影乐趣。
    
    事实上,在本学期开学之际,长宁少科站的21名科技教师全都收到了一张崭新的授课表:周一到周五带着课程进学校,周六、周日则继续在站里开设兴趣班。根据站里的规定,所有课程一律不收费。
    
    双休日兴趣班“变身”中小学课程,不仅上课的时间、地点变了,听课的学生范围也成倍扩大。如此新举措绝非少科站的“圈地运动”。相反,这种“义务推销”得到了区内43所中小学的热烈响应。短短几天,校方就提交了156课次的课程“订单”。受时间安排所限,目前少科站只能满足其中的一半需求。
    
    送课上门为何供不应求?有着多年中学校长经验的长宁少科站站长夏军,道出了其中的缘由。据了解,自二期课改以来,全市中小学相继开展了研究型(高中)、拓展型(初中)及探究型(小学)课程。尽管学校对于创造性教育非常重视,但师资力量不足始终是一道难题。
    
    一方面,大多数学校没有专门的科技教师,迫于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巨大的升学压力,单科教师们基本无暇顾及;另一方面,即便有人热心于此,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和经验,仅凭一腔热情也难以启发学生。无奈,不少学校只得以讲座等形式代替孩子们的动手实践。
    
    去年底,从基层学校调到少科站的夏军逐渐发现了一个“市场空白点”。作为一个专门从事校外科技教育的机构,少科站不仅有着丰富的师资力量,而且多年来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若能主动送课上门,正好能补上基层学校的资源短缺。
    
    想法一出,区内大多数中小学纷纷拍手叫好。除去延安中学(科技教育示范学校),全区有43所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向少科站“订制”科技课程,占到区内中小学总数的2/3。
    
    在夏军看来,送课上门的另一种意义在于,做大并加固创造性思维的“金字塔底座”。毕竟,“创新教育不应只是某些学校、某些尖子学生的‘专利’。”夏军表示,如果科技教育只是为了竞赛名次,一门心思地盯着少数几个好学生搞突击训练,那么创新很可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为了最大程度地扩大受益面,长宁少科站要求所有学校为其定制的科技课程配备一名见习教师,进而让他(她)影响和带动更多老师。对于期待中的成效,夏军颇有信心:“我们打算以这种方式,用3-5年时间,为区内有需求的学校培养一支科技教师队伍,逐渐形成各自的科技教育品牌,甚至编写出校本教材。”当然,如何更好地使兴趣班式的科技课程与二期教改的课程体系相融合,怎样用耳目一新的方式去唤醒青少年的好奇心,仍值得探究。
    
    “把长期积累的科技教育经验带进学校‘第一课堂’,无疑是一种有益尝试。”上海市青少年科普促进会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对于“少科站+学校”的资源整合方式给予了肯定。他表示,社会并不期望每个孩子长大都当科学家,“可一旦创新教育转化为青少年行为、做事的一种方式,那么无论对个人还是国家,都将受益无穷。”

最热门家教资讯浏览
上海教员信息搜索
要求科目:
学校:
要求专业:
要求性别:
上海家长信息搜索
要求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