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读不再仅仅是为了上大学

发布时间:2007-6-21 10:01:00 |
来源:天山网

  “这是希望的春天,这是失望的冬天。”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开头的这句话,为上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我国高考的形势做了最好的注解。
    一方面是国家各所高校不断扩招,考生入学的路越来越宽;一方面是社会就业压力持续增加,大学生找工作越来越难。
    校门面向社会最大限度地洞开使得大学与社会的围墙逐渐消退,与之相应的,大学生的优越感已经荡然无存。当苦学4年的学子尚需为工作四处奔走时,很难说,现在为工作发愁的大学生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入学发愁的大学生谁更幸福。
    不过,对于广大考生来说,这些问题尚很遥远,最现实的问题仍是如何在这“人生一搏”中博得头筹。为了这一目的,他们可以不畏非典;为了这一目的,他们可以背井离乡;为了这一目的,他们可以屡败屡战……
    从今天开始,本报的“纪念中国高考恢复30周年”系列报道进入第三阶段“越来越宽的独木桥”,时间跨度为1996年到2007年。
   随着本阶段报道的展开,我们的系列报道也步入了尾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关于高考的话题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仍将持续很久很久……
    高考落榜后,落榜生可以选择收起自己的大学梦,无奈地挥手离开,也可以选择复读,执著地一次次尝试。
    在那个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年代,不甘心的考生会拿起书本再次复习,一年甚至数年地考。如果说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复读是为了能够上大学。那么,近年来则是为了好学校或者好专业。
    除了复读原因外,高考复读生群体和多年前相比也发生了变化,除了落榜生外,有的考生是要进入名校就读,有的是不想读专科要读本科,还有的是不喜欢被录取的专业。不少考生认为,上好学校、好专业除了说起来风光以外,还可以在以后就业时给自己带来优势。
    于是,很多本来也可以走进大学校园,但是因为考分和自己的理想存在一定差距的考生,就选择了复读,希望再一次拼搏能够达到他们期望的目标。
    每年高考录取工作还没有结束,人们就会发现,一些高考复读学校里的热度决不低于7月炎热的天气,前来咨询和报名的考生和家长络绎不绝,准备复读的考生中400分以上者最多,其中也不乏600分以上的“好学生”。
    复读像一把双刃剑,在带来机会和改变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也许会“一年考得不如一年”。
   “快跑,快跑!”
    “快跑!”现在说起高考,俞静芝的脑中就会闪过这个词。“那时候正流行《小鸡快跑》的片子,我的高考记忆也和大片挂钩了。”在qq上,俞静芝发出笑脸的符号。
    “第一次参加高考,紧张得要命,前一天晚上几乎都睡不着,高考的那几天,父母一个全程陪着,一个在家里准备吃的。”所以复读后再考时,为了不让家人再那么紧张,她就坚持不让家人陪自己高考,还决定坐公共汽车去考点。结果车特别慢,不得不中途下车打的,赶到考点时,别的考生早都进去了,她便开始往考场里跑,周围很多家长和老师都冲她喊:“快跑,快跑!”
    俞静芝现在是上海一家证券公司的职员,高中毕业于乌市一中。听朋友告诉她报社的这个消息后,她通过邮箱投来了她的高考故事,又通过qq接受了采访。她上高中时成绩一直比较优秀,1998年高中毕业时,她填报志愿有两个要求,一是选择的都是上海一带的大学,二是选择的大多是商贸专业。“我一直很喜欢上海这个城市,所以一心想考到上海。”在电话里,俞静芝说。
    高考后,她被上海一所大学录取,虽然觉得学校不理想,但她还是按时去报到了。但是到了那里,她才发现那所学校并不正规,教学水平一般、师资力量也不如想像得好。想到自己的大学生活就要在这样一所学校里度过,她总觉得不甘心。刚开学军训的时候,她几乎每天都后悔去上了那所大学,很想复读。给家里打电话讲这个想法时,却遭到了一致反对。家人认为再考一年,成绩不一定比上一次好,而且担心复读压力大,她承受不了。
    俞静芝的几个好朋友对她想复读也不理解,有的说有学上就行了,有的说年轻些毕业还好找工作。
    在开学一个多月后,她瞒着家人办了退学手续,于第二年考上了南京审计学院金融系。
    “复读时,自己也有些焦虑,怕考不好,怕去一个比去年还差的学校。那时候听说(复读)第一年本科,第二年专科,心里也挺顾虑的,但是第二次参加高考,心里并没那么紧张。”俞静芝说。

最热门家教资讯浏览
上海教员信息搜索
要求科目:
学校:
要求专业:
要求性别:
上海家长信息搜索
要求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