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大学生都成了“零余者”

发布时间:2007-6-21 10:03:00 |
来源:星辰在线


  郭松民北京高校教师
  因为自己的三位同学不喜欢和他在一起玩,江苏中国矿业大学的一名大学生竟然在他们的饭里投毒。(6月20日《南京晨报》)
  这件匪夷所思的事件再次引发了我们对大学生精神状态的思考。
  投毒学生说:以前他和中毒的三同学都是在一起玩的,后来有了点矛盾,三同学就不和他玩了。每次三人看到他,都躲得远远的---因为这种微不足道的理由就动了杀机,不禁让我想起了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的形象:他们生活在社会边缘,咀嚼着孤单,敏感而又无助……他们渴望被认同,但却又被社会排斥和遗忘,然而这排斥和遗忘却又并非都是他们的错,他们只能自叹与自怜“生则于世无补,死则于世无损”---正是因为生命如此的没有意义,他们才会这样随意地对待别人的生命,也才会这样随意地对待自己的生命。马加爵是这样,自杀的大学生是这样,投毒者也是这样。
  也许有人会不同意我的判断,认为当代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皇帝”,进了大学以后,虽然不能再以天之骄子自居了,但仍然被视为“准精英”,他们怎么可能是“零余者”呢?
  但我认为情况却并非如此美妙。在进大学之前,表面上看起来,他们受到了父母的百般呵护,但实际上,父母真正关心的却仅仅是他将来可能达到的“成就”,在一定意义上,他已经异化为父母实现自己的虚荣心、以及和其他家庭相互攀比的“工具”了,而他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却完全被忽略了。
  而他们在大学里的境遇,甚至比在家里更糟。今日中国的不少大学,在“产业化”的喧嚣声中,已经变成了一台高效率的赚钱机器。大学生们很容易地就会发现,他们和大学的关系,只是一种纯粹的市场交易关系而已。校长们关心的是校园工程、学校排名、个人仕途等,教授们关心的则是职称评定、兼职收入等,惟独没有谁真正把学生放在心上。
  在这样冷漠的氛围中,和能够同病相怜的同学们靠在一起相互取暖,几乎是他们获得心灵安慰的惟一方式,也正因为如此,一旦某个学生发现其他同学对他“都躲得远远的”,那对这个学生来说,这简直是致命的,而投毒事件表明,有时候对其他同学来说,这也是致命的。
  这种状况,说到底是一个“现代性”的问题,即在市场主导的社会中,一切事情都要经受“合理化”,也就是“成本-收益”标准的检验,凡是不符合这一标准的“程序”,都会被无情的“删除”。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应该享受的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关爱,因为无法通过“合理化”的检验,基本上已经被删除净尽了,大学生之成为“零余者”,也就是必然的了。
  破解现代性的问题,需要我们从整体上反思,如何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重建我们的教育理念,重构我们的教育体制---这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适应”问题,而是要考虑至少在大学校园里,为莘莘学子构筑一个能够抵御现代性侵扰的“特区”,但遗憾的是,这个问题现在好像还没有破题。

最热门家教资讯浏览
成都教员信息搜索
要求科目:
学校:
要求专业:
要求性别:
成都家长信息搜索
要求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