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衰落缘于大学精神走失

发布时间:2007-6-21 11:26:00 |
来源:搜狐

  校园文化是否已经失落,失落的精神能否重新找回,今天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对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和精神有什么样的意义,等等,都值得我们认真探究。欢迎读者特别是广大在校大学生、大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参加我们的讨论。
来稿请发邮件至电子信箱:pinglunbu@gmail.com。信函请寄: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东里23号院a栋,北京青年报评论版组。邮编:100026。
  近年来,大众文化风起云涌、席卷大地,打开电视、翻开报纸、登录网站、走在街头,扑面而来的都是大众文化的影子。对这“挡不住的诱惑”,一部分学子心灵的防线倒了,大众文化则由“羞羞答答”溜进校园,发展到“你追我赶”挤向校园,而校园文化则由“半推半就”地接纳,发展到不知不觉中沾上它的习气,甚至有趋附于它的现象。
  君不见,校旗、校歌、校训、校徽成为摆设,校报品位降低;君不见,校园网络中的网上论坛变成没有思想、没有深度的聊天;君不见,许多大学生崇拜歌星,痴迷言情小说,钟情于“戏说剧”,热衷于“电子游戏”,信奉“跟着感觉走”的人生哲学,变得浅薄、浮躁、油滑、媚俗。
  可以说,我们对大学文化的认识,在物质、行为和制度层面都已比较到位,缺的就是对大学精神的认识。
  首先,从文化构成的层次来看,我们缺乏对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文化的总体把握。我们往往比较重视硬件设施的建设、检查,如楼房面积的多少、仪器设备价值几何,重视活动和工作开展与否、次数多少,重视规章制度有无、数量多少;而相对忽视实际效果,如设备的利用率、活动的效果、制度的落实等。对观念层次的东西过问得就更少。我们很少去考察一个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很少去考察一个学校有无校风、校训,但恰恰这些东西却是大学精神的载体,它们的传递,关乎着一个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
  其次,从大学文化的主体来看,我们缺乏对领导、管理者和老师的关注。正是因为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没有把管理者和教师纳入校园文化的视野,才出现了猖獗一时的“学术腐败”,这对社会、对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由于教师工作考核评价企业化,使得教师的教学活动只重视教书而不注重育人,视教学过程为完成工作量和谋生的一种手段,由此给大学生的教育和成材笼上了一层灰色的阴影。
  其实,自1816年宏堡创建柏林大学,学术进入大学殿堂开始,现代大学精神就可以简单概括为这样一句话:大学是求真而不是求利的。一所大学要成为名校,不仅须有大学的各种功能,还应有自己的校格和灵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有必要营造大学浓厚的人文氛围,培养大学的优良传统,提炼、传承大学独特的精神。惟此,才能将知识、智慧、觉悟和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凝结成一种美好的品质,使“大学人”走出校园成为“社会人”的时候,面对纷繁复杂世界的喧嚣,能够冷静地思考、理性地批判、积极地超越、勇敢地创造、无私地奉献,这才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
  张效诚(中国传媒大学 学生)

最热门家教资讯浏览
北京教员信息搜索
要求科目:
学校:
要求专业:
要求性别:
北京家长信息搜索
要求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