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27中在全国首设班级"心理委员"解青春心结

发布时间:2007-4-18 11:26:00 |

帮助"问题少年"回归学校,协助老师处理"早恋"难题……石家庄第二十七中学在全国首设的班级"心理委员"模式,经过两年的实践被全国数十所院校争相效仿,也受到教育部的充分肯定---
    来到石家庄第二十七中学采访时,正巧赶上一位阳光灿烂的女孩和同伴嬉闹着离开“心理社区”。该校心理教师、高级心理咨询师王
锃对我们说:“想不到吧,就在一个月前,她还有轻生的念头呢!”经过班级“心理委员”和班主任、心理教师的共同努力,一度寡言少语、满脸愁容的她排除了心理困扰,重新找回了活泼开朗的自己。
    一次心理调查催生“心理委员”
    2004年9月起,二十七中承办了石家庄市的高中宏志班,面向24个县(市)、区招收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初中毕业生。学校发现,由于刚刚从农村来到省会,这个班的学生普遍存在缺乏自信、不善于沟通等不良心理现象,因此,学校的心理辅导中心将这个班纳入了重点辅导范围。该班两位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6000余字的调查报告指出了“宏志班”学生当前的主要心理困扰及对策,这两位同学的调查对老师们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这件事也让从事学生心理辅导多年的王锃老师陷入了深深的思考:长期以来,班级中有生活委员、纪律委员、体育委员、学习委员,然而,却没有负责学生心理健康的心理班干部,那么,为什么不在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呢?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心理教师和班主任在该班的男女生中各选出一位同学担任“心理委员”。这两名“心理委员”的选拔标准可不低,既要品学兼优,又要乐观开朗、人缘好、威信高,更要善于和同学、老师沟通。经过心理教师的系统培训后,他们走马上任。
    两位“心理委员”和班主任、心理老师密切配合,一学期后,“宏志班”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学们说,“心理委员”是维护同学心理健康的“观察员”,发现异常情况就及时与班主任老师交流;是同学遇到困难时的“咨询员”,同学们有什么心事,他们就用自己学习过的心理学知识,以满腔的热情、真诚的态度帮助同学解开心结;是心理知识的“宣传员”,他们通过心理墙报、心理小组等方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互助方法,提高了大家的心理健康状况。
    2005年3月22日,该校初一、高一年级的44名“心理委员”正式上岗,他们经过培训考试,取得了由学校颁发的“心理咨询员”证书,有幸成为全国首批中学生“心理委员”,这也标志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崭新模式———“班级心理委员模式”的诞生。
    “早恋学生”悄然分手
    2007年新年前夕,一位家长找到二十七中初一1班班主任栗书香老师,要求当面感谢班里的两位“心理委员”,并希望学校对他们进行表彰。这位家长是小猛(化名)的母亲。开学之初,小猛曾经是令老师头疼的“问题少年”———不做作业,不守纪律,上网成瘾,还经常和一些社会青年在一起打架斗殴,老师多次对他进行批评教育,但收效甚微。
    无奈之下,栗书香老师找来班里的两位“心理委员”,共同商讨帮助小猛的办法。“心理委员”建议,先从改变小猛的生活圈和朋友圈入手,让他逐步适应并喜欢学校生活。于是两位“心理委员”主动与小猛交朋友,在生活、学习中处处关心他。渐渐地,小猛和原来那些“哥们儿”越来越疏远,开始独立完成作业,并逐渐戒除网瘾,对老师和同学的态度也友善了许多。
    另一位班主任老师武拥喜向笔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武老师刚接手这个班时,发现有几对男女同学下课、放学总往一块儿凑。武老师很不安:这个班的“早恋”问题太严重了!他担心这样会影响班级风气,对同学们的学习和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于是决定大刀阔斧地整顿一番。但是,两位“心理委员”却向武拥喜老师提出:这些男女同学喜欢在一起,大多只是出于单纯的好感,并不是真正的早恋,如果进行“严打”,很容易伤害这部分同学的自尊心,搞不好还会将他们推向老师和学校的对立面。
    武老师认真考虑了“心理委员”的建议,亲自上了一堂心理活动课,与同学们一起正面分析早恋产生的原因和危害,讲解如何珍惜青春时光,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巧妙地表明了老师和学校的态度。果然,时间不长,那几对少男少女便拉开了距离,班里的学习风气和同学关系也出现了可喜的变化。武拥喜老师感慨地对笔者说:“如果当初没有‘心理委员’的建议,对那些同学训斥挖苦,硬性干预,教育效果肯定不理想!”
    “心理委员”模式走向全国
    班级“心理委员”的设立,有效地化解了学生的心理困惑,调节了学生的情绪,提高了班级的凝聚力,也使班主任的工作轻松了许多。二十七中校长赵彦国介绍,“班级心理委员模式”推广以来,学生心理困扰发生率大幅度降低。
    “班级心理委员模式”为什么能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大显身手?王锃告诉我们,和师长相比,同龄人之间更容易打开心扉、交流感情、倾诉烦恼,在心理学中,这种同龄人之间互相教育的方式被称作“朋辈辅导”。它也解决了困扰学校教育的许多难题,像因为老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代沟,老师不易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等难题都迎刃而解。另外,同学间的沟通也更为顺畅了,有了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并且解决的办法也更易被接受。
    “心理委员”的诞生,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两年来,浙江、江苏、河南等地的数十所院校通过来信、来电、来函等方式前来取经,并借鉴这一模式设立了班级“心理委员”。
    2006年10月,“班级心理委员模式”荣获了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全国第二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一等奖;同年12月,被教育部获准立项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
  作者:实习生高源记者石丽珠张艳红

最热门家教资讯浏览
石家庄教员信息搜索
要求科目:
学校:
要求专业:
要求性别:
石家庄家长信息搜索
要求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