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高考不能改变命运

发布时间:2007-6-17 18:01:00 |
来源:星辰在线

6月12日《新京报》的一封读者来信引起了我的深思。作者说高考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有着特殊意义。30年前,刚刚恢复高考,父辈们借着高考走出农村,如今自己也通过高考从农村走出来了,在首都北京做编辑。
与此同时,笔者看到人民网的一个调查《高考是否改变了你的命运?》截止6月11日9时,“是的,高考是我命运的转折点”的选项获得了39%的网友的赞同。我想这个选项要是放在30年前会得到绝大多数赞同票,保守估计也有八成以上;这个选项要是放在十年前,也许会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肯定会比现在不足四成的比例高很多。
1977年恢复高考,经过文革十年浩劫,一切百废待兴。可以说,当年的高考,不但改变了得到上大学机会一代人的命运,也改变了中国的命运,77级以来的那几届大学生现在正是中国的中流砥柱。十年前大学还没有扩招,上大学免费,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虽不能说考上大学就荣华富贵了,但至少大学毕业后就差不多有了干部身份,比起那些没有上大学的人来,地位自然要高不少。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高等教育出现产业化倾向,大学开始实行收费制度,扩大了招生名额,同时取消了毕业分配制度。1999年,我国普通高校招生154万人,比1998年增加46万人,增幅高达42.6%。大学扩招从1999年到2006年,短短7年时间,大学招生几乎呈直线上升趋势,每年递增50万人左右,今年的考生人数近一千万,普通本专科计划招生567万人。
扩招使得大学教育从精英化转为大众化,大学文凭贬值。每次毕业招聘会人山人海,大学生就业率一年不如一年,去年教育部还有官员指出:大学生也是普通劳动者,这话固然不错,甚至有些大学毕业生的工作待遇还不如农民工。一个农民的孩子也许上了大学,找工作时却需要靠关系。大学毕业即失业,将你的档案和户口转回原籍,原来是农民现在依然是农民!甚至比一个没有上过大学的农民子弟还要可怜,他不仅付出了四年的机会成本,打道回府后,村里人肯定还会指指点点、嗤之以鼻——瞧,我们的大学生又回来了!
中国民间将通过高考命运的改变,比喻为鲤鱼跳龙门。那位《新京报》读者是幸运的,他在当前就业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做了北京人,完成了跳“农门”的身份飞跃,大学也许会改变你们的命运,但现在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小了。高考仅仅是第一道选拔机制,但并不是最关键的选拔机制。当下真正能够改变人们命运的选拔机制,比如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录用和国营企业招聘等等,都分散在社会各个领域,处于一种不完全透明的状态。高考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公平的一道选拔机制,而其他的社会选拔机制却往往不像高考一样单凭你个人努力就能决定的。
假如高考不能改变命运,对许多渴望用知识来改变命运的农村子弟来说是致命的。“读书无用论”在中国乡村流传,农民得的想法很实在,如果读了大学依然还回家种田,那还读大学做什么?如果像高考这样公平竞争不能改变什么,而是让家庭地位﹑金钱和社会关系成为决定命运的因素。弱化了高考充当直接为全社会选拔人才的工具,又无法找到其他的普及全社会的公平选拔机制来代替,我们将无法阻止社会阶层的断裂继续加大。
新华网郑州6月12日电(记者徐亮郭久辉)记者12日从河南省招生办公室获悉,河南严肃查处周口市郸城县高考前发生的一起替考未遂事件,包括郸城县教体局局长张耀坤等在内的10多名相关责任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据河南省招办介绍,郸城县二高副校长赵振华及郸城县电业局职工魏士杰与另一名家长在“李老师”的组织下,于高考前到北京寻找3名在校学生替其子女参加高考,后其中一名考生退出,选择正常参加考试。6月6日晚间,省招办负责网络监察的工作人员发现网上有帖子披露此事,省招办随即通知郸城县有关部门展开调查,案件于7日早晨告破。赵振华被警方控制后交代,替考计划确有其事,“李老师”名叫李海申,原在郸城县二高附近开理发店。公安机关初步认定李海申涉嫌组织高考替考,决定对其拘传,李海申提前逃匿。经过对宾馆的突击搜查得知,三名准备替考的学生也已提前离开。在6月7日开考前,赵振华被免去副校长职务,被替考者取消今年参加高考资格。
据河南省招办主任杨智磊介绍,周口市委、市政府6月11日对涉案人员作出处理:给予郸城县教体局局长张耀坤、原副局长杨玉山(现县安监局局长)、副局长刘相合、纪检组长张祥增党内严重警告处分;给予县教体局党组成员、招生办主任马力彬撤销党内职务、行政职务处分;给予县招办副主任孙玉海、张德秀行政撤职处分;给予县招办工作人员于香、王子强行政记大过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