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初三4月调考试卷解析 点评试卷特点提建议

发布时间:2007-4-20 7:28:00 |
来源:楚天都市报

荆楚网消息(楚天都市报)稿件采写整理记者李樵见习记者范宁
19日、20日,武汉市举行初三年级4月调考。本次调考,是中考前一次“练兵”,对考生熟悉中考题型以及冲刺阶段的复习,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楚天都市报特约请部分初中学校的老师,对调考试卷进行解析。今天刊登语文、数学和思想品德与历史等科目的试卷解析及备考建议,明天刊登科学和英语两科相关内容。
     语文规范答题表述拓展写作视野
试题解析
  试题与元月调考及《考试说明》样题的格局及题型基本保持不变,体现了稳定性、延续性。但稳中略有变化,主要体现在局部题目的难易调整及内容变化上。
第1小题仍然是对常见形似字、易错字的考查;第2小题仍然是根据语境选择近义词,不过难度有所降低,考生根据上下文语境很容易选对;第3小题由病句修改改为语段修改,但考点仍然是考查词序不当、成份残缺、关联词使用不当等常见语病;第4小题考查的是句子连贯问题,考查九年级课文中的经典语段;第5小题仍然考查的是古诗文默写,但此题难度稍微加大了一些,比如(1)(3)小题学生可能错误较多;第6小题综合性学习考查语境题材,内容上略有变化,考查提建议、说理由、设计标语等。
阅读
文言文阅读:考查了九年级课内文言语段,仍然从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内容概括、主旨挖掘等方面考查。
综合性阅读:难度增大,主要是因为有些学生不太理解材料中出现的《自嘲》这首诗的意思。造成阅读障碍;此题最后一问在考查形式上略有变化,要求将对材料内容内涵的解读与自我实际联系起来谈启示。
现代文精读:在选文上有变化,体裁属说明文,但考查形式并未按说明文进行考查,也就是说考点仍然是要点概括、文意把握、词句理解、作品感受、内容探究。
作文
和样题一样,属于给点材料作启示后又给出半命题的作文,未设置审题障碍。考查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实情感,健全心智与人格。
常见形似字、易错字要进行针对性训练:注重对近义词的辨析与运用;注重常见语病修改的训练;注重多读九年级课内文章,可以以九年级议论文、说明文、散文中的经典语段,作为训练句序排列及句子连贯的材料;古诗文句子不能过分盯着少数名句,要全面加强九年级诗词的理解运用及默写训练。
阅读
文言文阅读部份:系统归纳教材中的常见重点文言词语,尤其是九年级课文中的重点实词;多读课内外文言文,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对九年级课内文言文语段,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精选与九年级课内文言文在题材、写法等方面相关的文言文片断,进行针对性训练。
综合性阅读部份:精选课内外同一话题或相互有关联的文段,进行组合训练,在组合材料上,要注意形式的多样化,包括诗歌材料组合;在内容上可倾向于人物及人物精神品质类材料。
现代文精读部份:精选阅读材料,选择形式要不拘一格,可以是文质兼美的散文、时文,也可以是说明文、议论文等,在内容上要有人文内涵。
从考点专题系列训练中,分别归纳出各个考点的答题方法及规律。养成先读懂文章,理清文章思路,再审准题目,最后根据题目来组织答案、推敲答案的答题习惯。
作文
关注生活、思考生活、关注社会、思考人生、关注自我成长中的需要,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加强与“自我”相关题材的作文训练;注意不同表达方式的训练。
学会给半命题补题。即想方设法,化大为小,扬长避短,把一个半命题变成一个由自己命题的作文题。在补题上切忌大而空,要求准、求新、求深、求活、求实。
加强审题训练,注意不同表达方式的训练,多积累生活素材、语言素材;加强专题性写作训练,如人物描写专题训练、列提纲专题训练、根据论点选择论据专题训练等。
多读同龄人的优秀作品,有目的地学习审题、立意、选材、组材、开头、结尾的有效方法,拓宽思维与写作的视野,提高写作水平。
思想品德 关注时政热点 提高答题技巧
从卷面来看,所用材料新颖、活泼、可读性强,都以情景呈现,来自于生活,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时政性很强。如:材料选取了现实生活中的“两会”、“反腐倡廉”、促进社会公平、08年奥运会、青藏铁路建成通车、武汉要实现中部率先崛起等内容。
注重对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如:我国的基本国情、根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国家的基本国策和战略等内容。
体现了人文性。单选题第一至第四题和问答题,都联系了学生的实际,要求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要正确对待挫折,磨砺坚强意志;在家庭中,与父母关系应该是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还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学生身边的事。
夯实基础。对照考试说明掌握好《知识与能力要点》上的六十七个知识要点,侧重初三方面的内容,还要结合初三教材加强复习,形成知识网络体系,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关注时政热点。“两会”中提到的关于民生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把我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反腐倡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等内容。
训练答题方法和技巧。特别是考试说明、《知识与能力要点》上的几套示范题,加上元月、四月调考题中出现的知识要点,要反复训练,熟练掌握。
认真审题。找准材料关键词句,多角度、多层次地回答问题,运用学科术语答题,既精练准确,又节约了答题时间,也容易得分。
数学 演练解题方法 防止无谓失分
调考试卷中不少题目源自于教材,比如第19题。体现课本的基础性,考查学生对初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的掌握程度;并检测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较《考试说明》样卷而言,基本知识点的考查相对稳定,但也有不少变化:
1、难度有变。比如,样卷20、21题所考知识点在调考中位置交换了,相当于提高了统计知识考查的难度。
2、试卷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要求提高了,比如22、24题。
3、图形信息繁难了一些。比如21、22、24题,要求学生能将图形中常见的基本构型提炼出来。
4、对学生知识面要求提高了,比如21题所考查的知识点为计数原理,又如25题第(1)问为含两个参数的二元二次方程组的应用。
5、、问题背景现实化,如12题,大学生就业率问题。许多试题的背景都是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现实材料,尽管解题方法并不复杂,如果学生不能读懂题意,提炼出题目中的有用信息,也会影响到得分。
重视教材。认真分析样卷与调考卷,挖掘两卷中共性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复习突破;理清教材中的知识体系,对基本定理、常用方法要成竹于胸。
抓好变与不变的统一。不变的知识点变换背景用,不变的题目变换方法解;变化的对象用同一视角观察,变化的问题用同样的方法分析。
查漏补缺。结合前面的复习状况及考试要求,有针对性地强化训练,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达到相当的得分水平;抓好常规,落实基本题的得分效率,尤其是前20题要确保较高的得分率。
有针对地强化能力。调考后,考生应根据自身的状况以及调考试题的情况,复习的着力点应各有侧重。基础中等的考生,复习着力点可放在中档题上,如选择题、填空题中的难点,解答题、综合题的非压轴部分;基础较好的考生,复习的着力点在确保拿足中档题分值的同时,加大对压轴题的训练强度。
强化有效解题方法的演练和应用,如选择题的解题方法:直接推演法、特殊值(图)法、代入验证法、淘汰法、图像法等。
重规范,确保得分。下阶段的复习阶段训练中,应做到审题细心耐心、表述规范严明、步骤完善顺畅、书写清晰工整、推理言之有据、演算一遍就对。
特别是运用某些概念解题时,更要防止无谓失分,比如,在古典概率的计算中,对“可能性相等”的交代等等。
在复习训练中,还应有意识的提高读题、书写的速度,以保障考试时间能得到合理高效的利用。
历史 联系现实思考 进行专题复习
命题充分体现了基础性、时代性、开放性。突出了主干知识,考查了学生明确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与时代紧密联系,如对“和谐社会”的探讨、中非关系等;材料题的答案不唯一,具有开放性,启发了学生的历史思维。
最大的亮点在于32题以问题立意,围绕“和谐社会”这一热点问题,巧妙地联系历史,考查了《共产党宣言》、我国的民族政策、新中国的外交、当今的兴国大计等主干知识,打破了以往调考中以专题立意的格局,这种崭新的思路的确令人眼前一亮,视野更加开阔。
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
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提高知识迁移的能力,使其逐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能够将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进行思考。
以专题的形式进行第二轮复习
调考后,考生可根据《知识与能力要点》三套综合训练题、元月调考题、以及《考试说明》样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第二轮的专题复习,弄清历史事件最重要的历史意义。
尝试以问题立意
仔细推敲两次调考题及样题,在冲刺阶段复习中,关注热点问题,并尝试以问题立意的形式进行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