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义务教育法破局---教育改革 学生为本

发布时间:2006-12-25 2:30:00 |
来源:海峡都市报

从让所有的孩子都有书念,到让所有的孩子念好书;从复旦大学面试招生开启破冰之旅,到“港校热”急剧升温;从高中课程改革,到教授不授课将被摘帽……2006年教育有许多突破性进展,“公平”“平等”“以学生为本”等字眼让人心中充满暖意———教育改革 学生为本
义务教育突破性进展
 来自古田农村的小女孩李艳说,2006年最高兴的一件事是在城里上了小学,每天都能和在城里打工的爸爸妈妈在一起。如果说以前的教育目标是让所有的孩子都有书念,从2006年9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新义务教育法,则是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念好书。
 新的义务教育法将不收学费杂费作为一条重要原则予以确立。今年春季开学时,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5000万学生的学杂费已经免除;明年,免费义务教育将推广到中部和东部农村地区。2006年至2010年间,不含教职工工资,国家财政将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2182亿元,其中中央1254亿元,地方928亿元。
 就本省而言,从2006年春季开始,福建率先在全省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共惠及340万名学生,其中,含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约30万名,福建省为此每年将从财政拨出6.42亿多元。
 同时,新法第一次明确“不得办重点班”,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如此强调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凸显“公平”二字,意味着给政府出了张试卷。
自主招生开启破冰之旅
 2006年,高教领域有几件大事同样值得记录:4月初,复旦大学首开面试招生先河,300个名额引来了上海市区1200多名学生报名参加。这是高校录取第一次与高考分数脱钩,改变了传统的高考形式,考生面对的不是考卷,而是要对其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价的考官。但是,人们仍关注着招考公平,怎样使制度创新和保障公平达成完美的结合,仍需拭目以待。
 2006年暑期,一则关于高考的新闻引起了国内众多媒体的关注。济南一名叫潘立群的高三毕业生搞了一项发明,这项可以让色觉障碍者识别“红绿灯”的发明获得了国际中学生创新成果大奖,但是“创新少年”却因为文化课考试成绩低而与大学无缘。庆幸的是,在媒体的关注下,潘立群最终被山东大学破格录取。
 今年初,中国政法大学负责人的一句话让人看到了更多希望:“中国政法大学是中国的政法大学,不是北京市的政法大学,招生名额分配对全国各地应一视同仁。”果然,高校招生期间,中国政法大学本科分省招生计划首次按各省人口比例确定,被人称为“解决高考招生地域不平衡问题的有益尝试”。
 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让不同地区的考生高考机会更均等,成为2006年夏天社会关注的焦点。种种迹象共同传递出一个积极的信号,高考制度正在悄然发生着变革。今年7月的“港校热”正说明了这点。
 “港校热”有点令人猝不及防。不少考生放弃北大、清华,而投奔香港高校,8所港校打包卷走15名“高考状元”。目前,内地招生比例约占香港高校招生总数的10%,未来几年这个比例将上升至25%。年底,面向内地招生的香港高校纷纷放出消息,2007年内地学子入学门槛将再次降低,不仅增加招生计划,港校明年面向内地学生的学费将普遍上调,同时也会扩大奖学金发放力度。
 “港校热”是中国高等教育经受全球化冲击的第一波,今后中国教育面临的竞争还将进一步加剧。在“狼来了”的惊呼之后,教育家们已经开始反思内地高校现行的人才选拔、培训制度。

最热门家教资讯浏览
福州教员信息搜索
要求科目:
学校:
要求专业:
要求性别:
福州家长信息搜索
要求科目: